当前位置: 首页  行政信息公开  重大决策  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  

 

学科建设项目支出预算申报表

单位:万元

项目名称

 电气工程

项目属性

 校级重点学科建设

项目负责人

 钱平

联系电话

 13601882641

单位地址

 上海市海泉路100

邮政编码

 201418

总金额

 80

项目申请理由及项目主要内容:(专项实施的目标、意义和总体规划,对提高教育水平、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学校发展的作用。建议在800字以内)

     通过本学科的建设,在电气工程的智能电网与节能、智能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信号处理与在线检测等方面,提高现有研究手段,使三个相关研究方向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在短期内,使智能电网与节能问题研究达到同类高校、相同学科的领先水平,使智能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信号处理与在线检测研究两个方向达到同类高校、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发表一批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承担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争取尽快在电气工程取得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

通过本学科的建设,将进一步提高研究梯队的学术水平,改进和完善试验分析手段,使智能电网与节能研究方向达到国内同类院校的领先水平。主要任务包括:

  1)在师资队伍方面,经过3年建设,力争新增加较高水平的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使学科梯队中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比例更加合理,博士和硕士比例达到90%以上。

  2)将学科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改善该科学的研究手段,使该学科成为全国同类学科中特色鲜明、与本学科研究方向相适应的产、学、研基地。

  3)以服务上海制造业为主要目的,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宗旨,发挥学院总体优势和学科应用特色,努力承担一批上海相关企业急需解决的科技攻关与开发项目。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有目的建立国际间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合作,每年邀请12名国内外著名专家讲学,派遣访问、交流学者12名。

普通高教应是培养出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人才所掌握的综合知识要能够适应科技发展的特点,即:高速进步、学科交叉和前瞻性,所具备的综合能力要能适应市场竞争;所拥有的个人素质要适应在社会中生存。具体到电气工程学科应该进一步拓宽业务口径,从研究和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拓展到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培养人才不仅得到电气工程原来方向的基本训练,还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基本训练。培养的学生既有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面宽、适应性强;又有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既精通强电又精通弱电的宽口径技术的能力,所以对本学科建设的意义就在于能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主管预算单位审核意见

 

学科建设项目支出明细表

单位:万元

项目资金来源

预算申请数40

合计

当年

第二年

第三年

财政拨款

120

40

40

40

预算外资金

 

 

 

 

其他资金

 

 

 

 

明细支出项目

序号

明细内容

规格型号

资金来源

明细金额

数量

单位

合计

当年

第二年

第三年

1

资料、图书费用

 

财政拨款

 

5

1

2

2

2

学科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费

 

财政拨款

 

16

2

7

7

3

学科奖励费

 

财政拨款

 

15

3

5

7

4

对外交流、人才引进

 

财政拨款

10

8

2

3

3

5

论文发表和会议费

 

财政拨款

30

13

2

5

6

6

智能电网与节能实验系统

 

财政拨款

1

18

18

 

 

7

购置设备1

视觉导航的轮式移动机器人

Alife Robotics 公司生产)

财政拨款

2

13

7

6

 

8

购置设备2

多路气压输出电空调节器

Alife Robotics 公司生产)

财政拨款

2

3

 

3

 

9

购置在线检测系统

X射线在线检测系统

财政拨款

2

20

2

8

10

10

实验用传感器、开发器

 

财政拨款

9

9

2

2

5

                           

 


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电气工程

(二)项目类型:校级重点学科建设

(三)项目属性:学科建设

(四)主要工作内容

1.学科研究方向建设

电气工程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早在2000年,我校就设置了电气工程专业。近十几年以来,电气工程学科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特别是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电气工程师,2009年学校成立了工程创新学院,首批开展了电气工程本科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2010年进入国家教育部CDIO试点,2011年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2013年成为市地方高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规律、路径研究课题组试点专业,2014年成为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

根据电气学院现有师资特点和优势,我们先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相应的学科建设。

1研究方向之智能电网与节能

    电气工程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早在2000年,我校就设置了是电气工程专业。近十几年以来,电气工程学科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特别是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电气工程师。

    电气工程学科是强弱结合、二者并重的学科,其中需要的弱电知识将越来越多,而近年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对人才的需求日增,而电气工程专业和信息技术专业所学的基础课程很接近,因此不少IT产业大量招聘电气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根据本学科的全球发展趋势和我院的现状,我们选择了本方向的主要研究为:

    1实现柔性输电和分布式发电并网的变流技术

    2基于电动汽车的微型电网;

    3)电力拖动和传动控制方向。

   实现柔性输电和分布式发电并网的变流技术我院教师在1996年起开始研究电力电子的低功耗应用,所提出的软性开关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在目前也是属于最前沿的热门研究课题。现正在研究的无损耗电阻器也是电力电子应用的最尖端研究方向,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智能电网与节能方向:是上海市“十二五”规划要求2015年提出的上海中长期科技重点领域技术预见研究—能源新兴领域.我院教师在分布式电源和微网领域已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开发,2012年获得的市科委的基金项目“基于信息智能处理的轨道交通节能控制技术研究,2013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类复杂变拓扑动态网络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与应用研究”和企业的应用开发项目,最近正在开发的微电网开发实验系统为本方向的开发建立了良好基础,其中的远程监控是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的完美结合,远程监控范围宽广,我们只要融入其中,就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电力拖动和传动控制方向:主要研究电机运动的最佳控制方法。电机在智能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导致对它的应用研究永无止境,其发展前景相当乐观。

主要研究人员有:钱平(教授),万衡(博士,教授),王步来(博士,教授),宗剑(博士,副教授),卢建宁(博士,高工),张海刚(博士,高工)等。

2研究方向之二 :智能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

方向负责人叶银忠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过程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故障诊断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类复杂变拓扑动态网络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与应用研究”,获得81万元资助。研究方向团队中,李晓斌教授主持多项智能系统控制的横向课题;赵怀林教授、蒋文萍讲师在机器人控制、检测方面具有优势;徐兵副教授、王贵成副教授、丁肇红副教授、李丹菁讲师主要研究智能控制与故障诊断算法;王丽讲师主持故障诊断方面的国家自然青年基金项目1项。研究方向团队成员在智能控制、机器人系统、智能故障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另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863专题项目1项,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具备研究与建设学科方向的基础。

主要研究人员有:叶银忠(博士,教授),李晓斌(博士,教授),赵怀林(博士,教授),王贵成(博士,副教授),丁肇红(硕士,副教授),徐兵(学士,副教授),马向华(博士,副教授)等。

3研究方向之三  名称:信号处理与在线检测

本学科方向以信号处理与在线检测为主要研究方向,以“085建设项目-信号采集,处理与控制实验室”为依托,集信号采集、处理、加工、传输、存储等为一体。研究主要领域有:实时信号处理与应用、DSP应用、图像传输与处理、光纤传感与微弱信号检测、特殊信号处理等。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基于导波检测技术的管道在线健康评估方法研究”,“车地通信信道低误码率编译码关键技术研究”、“机车关键部位自主式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研究”,研制的《JB8000型传送带式食品放射性检测仪》参加2013年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被大会主委会评为高校展区优秀展品一等奖。

主要研究人员有:陈岚(博士,教授),沈希忠(博士,教授),江敏(博士,副教授),安静(博士,副教授)等。

2.学术团队建设

加强加快电气工程学科学术队伍建设是本学科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根据我校学科侧重应用基础和工程应用研究的基本特点, 以电气工程为主线, 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是学术队伍建设的根本所在。在学术队伍中, 培养和造就一批学术造诣深、在某一特定的学术领域中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是队伍建设的重点。

建设主要通过:

1)人才引进;充分利用上海和学校现有政策,积极引进高水平学科骨干和带头人;

2)委托培养;在现有的教师中,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加速培养其成为学术骨干;

3)项目吸引;通过一些大型项目,吸引有事业心和进取心的优秀人才加入学科建设的队伍中。

3.学科基地建设

电气工程学科队伍汇集了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等大部分优秀人才,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建设队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高工)9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比例达到了86%,拥有一大批科学研究成果。

本学科的实验基地建设将在未来3年的建设中依托本次电气工程学科建设等,通过与企业联合,建立提升学科、科研能力的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使团队的主导研究方向在所属研究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一个在国际、国内的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科;通过团队人才建设计划,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和人才引进方法,培育出2-3名高水平的科研领军人才和中青年科研创新人才;依据国家、上海市十三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与九高集团、电气集团、航天科技集团、Rockwell Automation公司、Honeywell公司等的合作,建成1-2个联合研发中心,承接此行业中的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在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同时,努力获取1-2项国家和省部重大和重点项目,争取科技经费,解决关键技术创新问题,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发表高水平论文;申报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同时,本学科目前已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教育平台,拟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科研、人才培养等产学研合作关系。争取建立校外专业实习基地6个,产学研联盟2个,每年为行业企业输送近80名毕业生,每年选送2-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每年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担任2-3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10次以上,与企业共建大型工程实验室2个。目前本专业已成为国家工信部电气智能信息工程师、中国自动化学会自动化系统工程师和中国仪器仪表协会测量控制和仪器仪表工程师资格培训和认证单位。

(五)            预期总目标及阶段性目标情况

1.   培养学科带头人,为学校打造知名度与品牌专业;

2.   通过本学科的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打造一个在长三角及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智能电网及节能工程研究所,使电气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控制工程等成为本科品牌专业;

3.   整合现有科研方向,建立重点学科;

4.   随着交叉学科、新兴边缘学科出现对科研人员知识结构的高要求,整合现有科研方向,申报和建设电气工程市级重点学科,争取申报成功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5.   结合地方与全国人才实际需要,培育特色学科;

6.   依据十三五内涵建设规划,现有科研项目优势,建立有智能电网与节能智能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信号处理与在线检测等特色的电气工程学科;

7.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水平学科建设人才;

8.   改革管理制度,激励纵向项目的申报与大型横向科研项目的承接;

9.   加强学科队伍管理,建立具有应用技术特色的科研、教学团队。

(六)            项目总投入情况(包括人、财、物等方面)

1.   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几年来的学科专业建设,面向国内外招聘人才。现有教授8人,高级工程师师2人,从事该学科研究博士学位人员13人,具有国家重大装备设计研究院工作经历的人员8人。同时,另有从事过智能电网与节能应用方面研究的专任教师5人,总计专业教师22人,在职博士及在读博士占86%左右。初步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教授、博士为主,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高学历、双师型的研究队伍。在上海市属院校同类学科中技术力量突出。

2.   扩建科研、教学实践基地。

    已建成1000多平方米的智能电网与节能、智能信息采集处理与控制研究室,为我校电气类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学与应用研究基地,并即将申报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除进行电气工程的研究外,兼顾教学和产品研制。目前已即将成为我校机电类研究生、本科生培养的主要基地。

3.   组建以绿色领域及其装备为主题的电动汽车的微型电网、环境感知与信息处理研究所信息与控制工程研究所。

    拓展教师科研和学生实践平台,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参与社会服务,争取三年内实现产值1000万元。

(七)            主要预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指标

    通过学科建设,使本学科科研水平与实践条件大大提高,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带动规划设计项目的承担,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通过学科建设,使该学科相关的学科专业办学条件、科研条件与实践条件大大提高,形成实力雄厚的学科基础。

二、必要性与可行性

1.项目实施的必要性:项目实施对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与作用。

1)该学科国内外现状

     上海市“十二五”规划要求2015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达到12%。同时根据我国对外界承诺的RPS(可再生能源比例标准)要求,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应该达到15%。研究表明,经过努力,上海在2027年达到20%是可行的。  
  目前上海市外来电能中,新能源发电主要包括水电和核电,当前外来电能新能源消费占全市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超过6%,上海“十二五”规划预期2015年这一比例达到11%。相信随着全国RPS目标的实现,2027年上海外来新能源发电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可以达到15%左右。  
  在光伏发电方面,目前光伏发电在上海市的应用仍然有限,“十一五”期末光伏发电总装机量仅为2万千瓦。从德国的经验来看,政府的扶持和补贴是推动光伏发电的关键。德国政府通过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促进光伏系统建设和光伏发电研发,同时通过设定较高的电价上网补贴,刺激私人投资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德国光伏发电占其发电总量的5%。我国目前对光伏发电上网电价的单位补贴额度仅为德国的一半左右。据研究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光伏发电的研发和应用的财政补贴,到2027年,上海的光伏发电总装机量预计可以达到200万千瓦,年均增长33%。基于此,据研究预计太阳能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会接近1%。  
  在上述领域主题分析基础上,上海课题组通过召开若干次专家座谈会,遴选各主题的关键技术,经过反复论证,在能源新兴领域,初步遴选出上海中长期应优先发展的技术项目20项,然后对这20项技术进行了2轮德尔菲调查,经排序后,最终确定上海应优先发展的技术项目TOP107项如下:

主题

技术名称

优先度

智能电网与节能

基于电动汽车的微型电网

92.5%

可再生能源

服务智慧社区和智能家电的光伏终端应用技术

89.9%

智能电网与节能

适合大规模应用于大型建筑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产一体化技术

86.8%

智能电网与节能

分布式电能的即插即用

84.8%

可再生能源

转换效率15%以上的太阳电池技术

83.0%

可再生能源

适用于远海风电场的大容量海上风电直流汇集传输技术

82.8%

智能电网与节能

实现柔性输电和分布式发电并网的变流技术

82.0%

 

能源效率、能源价格和技术创新构成了能源政策的三大支柱。其中,技术创新的作用尤为重要。能源行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更具竞争力,能源政策也才会变得更加完善。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效率,使一部分能源产品的价格进一步降低,进而刺激人们对新技术的需求。因此,能源效率、能源价格和技术创新三者紧密联系,不能割裂对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时,应跳过一些能源消费误区,避开欧美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我院将围绕着优先度在92.5%的智能电网与节能-基于电动汽车的微型电网和优先度在82%的智能电网与节能-实现柔性输电和分布式发电并网的变流技术.开展学科发展工作。将建成智能电网与节能市级研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5年后建成高峰高原学科。

2)社会对该学科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针对绿色制造和工业生产对人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针对微电网的智能自动化控制技术对人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例如电动汽车的微型电网等;另外,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绿色节能为中心的各种机电系统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例如家政智能系统、智能机器人系统、信息采集、处理与控制等等。

3)对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与作用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拥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本科专业,电气工程中的智能电网与节能、信息与控制技术是其重要特色,是085重点投资建设的学科。通过该重点学科的建设,将使研究进一步提高本单位相关专业的专业水平,拓展专业的应用领域,并形成明显的特色。另外,它的设立也为以后本单位申报电气工程一级硕士点奠定了基础。 

  2.项目实施的可行性:项目的主要工作思路与设想。

分析:项目预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与同类项目的对比分析;项目预期效益的持久性分析。

1)该学科已有条件

     智能电网与节能方向是上海市“十二五”规划要求2015年提出的上海中长期科技重点领域技术预见研究—能源新兴领域.我院教师在分布式电源和微网领域已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开发,2012年获得的市科委的基金项目“基于信息智能处理的轨道交通节能控制技术研究,2013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类复杂变拓扑动态网络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与应用研究”和企业的应用开发项目,最近正在开发的微电网开发实验系统为本方向的开发建立了良好基础,其中的远程监控是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的完美结合,远程监控范围宽广,我们只要融入其中,就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智能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方向的负责人叶银忠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过程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故障诊断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类复杂变拓扑动态网络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与应用研究”,获得81万元资助。研究方向团队中,李晓斌教授主持多项智能系统控制的横向课题;赵怀林教授、蒋文萍讲师在机器人控制、检测方面具有优势;徐兵副教授、王贵成副教授、丁肇红副教授、李丹菁讲师主要研究智能控制与故障诊断算法;王丽讲师主持故障诊断方面的国家自然青年基金项目1项。研究方向团队成员在智能控制、机器人系统、智能故障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另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863专题项目1项,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具备研究与建设学科方向的基础。

信号处理与在线检测方向信号处理与在线检测为主要研究方向,以“085建设项目-信号采集,处理与控制实验室”为依托,集信号采集、处理、加工、传输、存储等为一体。研究主要领域有:实时信号处理与应用、DSP应用、图像传输与处理、光纤传感与微弱信号检测、特殊信号处理等。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基于导波检测技术的管道在线健康评估方法研究”,“车地通信信道低误码率编译码关键技术研究”、“机车关键部位自主式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研究”,研制的《JB8000型传送带式食品放射性检测仪》参加2013年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被大会主委会评为高校展区优秀展品一等奖。

 本学科专业已与多个行业和企业建立了联合培养和实习实践基地(九高集团、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兵器集团公司、铁道部铁科院、上海金山石化,中节能风电公司、上海电气自动化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美国ROCKWELL公司、Honeywell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美国GE公司等)建立研究基地,与美国中密西根大学(CMU)建立了联合研究的合作关系。

   2)该项目将采取如下措施进行建设,以达到建设上海市属一流的电气工程学科。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国内外招聘,引进高水平学科建设人才;

智能电网为主题的电动汽车的微型电网研究所、信息与控制工程研究所;

拓展教师科研和学生实践平台,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参与社会服务,争取项目实施期内实现产值1000万元;

分方向组织研究组,深入研究,形成学科特色,在国内显现一定的影响力。

   3)项目预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电气工程学科的建设将对电气工程硕士点的建设、市级仿生装备与控制工程重点学科申请奠定坚实的基础。将为我校在全国同类学校领先做出贡献。对带动重大装备项目的承担,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3.项目的延续性:主要说明三年内的项目建设需求,项目预算的合理性及可靠性。

第一年建成电动汽车的微型电网研究室;

第二年通过购置智能电网与节能实验系统、采集和信息处理设备,同时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方面的研究。通过科研项目,实施电气工程发展思路,探索理论与方法。实现逐步深入和推广发展。

 第三年准备项目、实验材料,验收。

    4.项目风险与不确定性:项目实施存在的主要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析;对风险的应对措施分析。

可能的项目研究室环境问题,以及人才引进可能遇到的待遇问题等。

三、实施条件

1.人员条件:项目负责人的组织管理能力;项目主要参加人员的姓名、职务、职称、专业、对项目的熟悉情况。

1)项目负责人的组织管理能力

项目负责人,钱平19602月生,同济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获上海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博士学位,现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仿生装备与控制工程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学科带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传动与电力电子、新能源转换技术,智能电网与微网等,发表论文40多篇。先后完成纵向与横向课题40多项,年平均科研经费100多万元。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专项项目各1项,上海市自然基金项目1项,横向项目5项。近两年来发表相关文章12篇。具有多年的管理和项目实施经验,能协调和调动全员教师的潜力,保证学科项目的实施与完成。   

2)项目主要参加人员的姓名、职务、职称、专业、对项目的熟悉情况

叶银忠(教授、博士),1964年生,获华东理工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博士学位。现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上海海事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过程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系统仿真技术、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工程的研究。主持完成了6项国家级和部市级科研项目、1项部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以及多项企业科技开发项目。出版著作《多变量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现代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发表学术论文90篇。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教委、上海市科技进步奖3项、上海市优秀发明奖2项、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1项。曾先后被选为上海市高校曙光学者和交通部优秀跨世纪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陈岚教授(教授、博士),19689月出生,19887月毕业于江西科技师范学院,19952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43月毕业于同济大学,获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101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获天文技术与方法理学博士学位。从事电子信息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高速数字信号处理,信道编译码技术,数字终端技术,信号仿真技术。发表论文30篇,其中2篇被SCI收录,6篇被EI收录。

   多次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电力系统动态数字实时仿真的研究”、“数字基带转换器”、“网络媒体传输关键技术的研究”等。目前承担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重点项目“车地通信信道低误码率编译码关键技术研究”。

赵怀林(教授、博士),1964年生。1985年清华大学半导体器件与物理专业本科毕业,同年到郑州大学自动化专业任教至2008年,于1991年获中科院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于2000年至2001年在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访问学者工作一年,于2008年获日本大分大学物质生产工学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至今,任教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担任郑州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自动化专业的科研开发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控制、气动人工肌肉机器人、工业测控,三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

    5年来,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总经费30万元,发表论文20篇。

沈希忠(教授、博士),1968年生。19907月上海大学(原名:上海工业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本科毕业,19957月江西南昌大学(原来:江西工业大学)机电所机电一体化硕士研究生毕业,20012月至20053月,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曾命名:机械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1990年至今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任教。20057月至20076月,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9月至20099月上海交通大学机动学院机械系统与振动研究所国内访问学者。20107月至20112月于美国Villanova大学先端通信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Communication)进行访问研究。担任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盲信号处理、信号处理与控制、神经网络、信号检测、源定位、超声成像、电机降噪工作、计算机软件编程等科研与教学任务。2000年以来,主要研究了瞬时盲源分离算法、盲均衡算法等,并将这些算法应用于声学信号的分离,具体应用于“鸡尾酒会”问题。2010年开始,主要从事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的超声成像工作。

5年来,主持纵横向科研项目3项,总经费64万元,发表论文13篇。

丁肇红(副教授、硕士),19936月华东师大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模式识别、智能算法研究等。

5年来,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3项,个人经费22万元,发表论文8篇。

万衡(副教授、博士),1991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本科毕业,200111月获华东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18月~19958月上海市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工作,20023月至20107月起在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自动化工程中心从事电气控制理论与应用的研究与教学,硕士生导师。20108月至今,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电气自动化领域的研发工作,项目大型机电设备远程监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近5年内主持和以主要完成人身份参加的项目多项。

蒋文萍(博士、讲师),分别于1998年、2004年、2010年在天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分别为电机电器及控制、电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19987月进入天津理工大学任教,于20106月调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任教。研究兴趣为模糊控制器设计、移动机械手的控制、电机控制等。

另外,项目组还有林伟(硕士,副教授),孙逊(博士,副教授),马向华(博士,副教授),徐兵(学士,副教授),许士芳(博士,讲师),张海刚(博士,副教授),李丹菁(博士,讲师),王丽(博士,讲师)等。

2.资金条件:项目资金投入总额及投入计划;对财政预算资金的需求额;其他渠道资金的来源及落实情况。

1. 经费筹措

学校投入经费

120(万元)

学科自筹经费

(万元)

合计

120(万元)

2. 经费使用

仪器设备

(台/件)

41万元)

其中:大型精密仪器设备

(折合人民币10万元以上)

1(台/件)

1(台/件)

2(台/件)

18(万元)

13(万元)

20(万元)

研究人员劳务费、人才引进等费用

38(万元)

交通、通信、资料等费用

5(万元)

学术交流

11(万元)

实验室(楼)建设与改造

0(万元)

其他

12万元)

合计

120(万元)

3.基础条件:项目单位及合作单位完成项目已经具备的基础条件(重点说明项目单位及合作单位具备的设施条件,需要增加的关键设备)。

通过两年来的建设,我院负责的电气学科已成为校具有特色学科,在研究设备条件、科研力量、基地水平在上海市属院校同类学科中名列首位,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已初步奠定了该学科在同行中的学科地位。

尤其是2010年和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公司2013年与美国ROCKWELL公司、Honeywell建立合作关系以后,该学科三个研究方向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初步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联合研究合作关系,在上海地区也与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建立了联合研究。

目前该学科在智能电网、智能机器人、在线检测方面还急需一批实验装置,通过该学科建设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和解决该学科部分研究方向实验基础装置不足的局面,因此,本次学科建设将合作研制智能电网与节能实验系统一套、X射线在线检测系统、视觉导航的轮式移动机器人各一套

四、进度与计划安排

在学科建设期内,每月定期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依据学科建设目标,讨论解决学科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双月组织一次学科建设报告会,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讲座交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每年度召开一次在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

20161-20164月:学科建设调研;制定学科建设详细工作方案,项目组分工协作,落实责任到人,工作到位;

20165-201612月:学科建设办公室、学科研究工作室等设施和环境建设;

20171-20176月:教材和教学方法建设,网站建设等;

20177-201712月:实验室和科研项目管理等建设;

20181-20186月:项目实施阶段,包括中期检查、数据库建设等;

20187-201812月:项目验收。

五、主要结论

以应用研究为重点,加强智能电网与节能、自动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与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应用研究,优先发展电动汽车的微型电网工程,逐步推进实现柔性输电和分布式发电并网的变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流科技服务,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学科。

电气工程在绿色产业和领域中充当了重要的关键的角色,在绿色和节能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性和发展潜力。上海市及周边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也是绿色和节能工程人才需求最大的地区。上海市设置绿色和节能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大学少。我校在绿色和节能等工程学科研究教师数量上已具领先,经过前期的建设,从设备条件、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智能电网与节能智能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信号处理与在线检测方面初具特色,进一步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建设,对推动我校乃至上海市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培养具特色的电气工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本学科已具备申报学校重点学科的条件,学科建设内容符合学校学科发展要求,学科建设负责人及团队组织有力,建设过程有资金保障,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安排科学合理,项目实施后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本项目具备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